Nature:RNA年龄指数(RAM)——一个可量化T细胞“程序老化”并预警疾病风险的新指标
来源:生物探索 2025-11-05 14:02
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,引领我们走出了对免疫衰老“线性衰退”的传统认知。它告诉我们,免疫系统的老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功能丧失过程,而是一个动态的、非线性的重编程过程。
我们每个人都对衰老有着最直观的感受:体力不再充沛,精力大不如前,偶尔还会感慨“岁月不饶人”。在生命科学的宏大叙事中,衰老是一个核心谜题,而免疫系统的老化,免疫衰老(Immunosenescence),则是这谜题中最为复杂和关键的一环。它解释了为何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,对疫苗的反应不如年轻人,甚至更容易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。
长久以来,我们对免疫衰老的理解,常常被简化为一个线性、渐进的衰退过程,伴随着一种被称为“炎症衰老”(Inflammaging)的慢性、低度炎症状态。然而,生命系统的演化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巧妙和复杂。它很少遵循简单的直线逻辑。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是:在真正进入疾病缠身的“晚年”之前,我们健康的免疫系统内部,究竟发生了怎样潜移默化的改变?这些改变是全面崩溃的预兆,还是系统为了适应时间流逝而进行的一种“重新编程”?
10月29日,《Nature》的研究报道“Multi-omic profiling reveals age-related immune dynamics in healthy adults”,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,为我们揭示了这一过程的惊人内幕。研究团队通过一项长达两年、涉及数百名健康成年人的纵向研究,结合单细胞RNA测序(single-cell RNA sequencing)、蛋白质组学(proteomics)和流式细胞术(flow cytometry)等多组学技术,绘制出了一幅极其精细的人类免疫系统老化动态图谱。
这项研究的结论,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免疫与衰老的关系。免疫系统的老化并非一场毫无章法的溃败,而更像是一场深刻的、有特定目标的内部“变革”。而这场变革的核心,出人意料地聚焦在了一个关键的细胞群体上——T细胞。它们似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“中年危机”,一种稳定、非线性且影响深远的转录重编程(transcriptional reprogramming)。这场危机,不仅重塑了T细胞自身,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其涟漪效应深刻地影响了免疫系统的其他部分,尤其是我们对抗病原体和响应疫苗的核心力量,B细胞的功能。

时间的烙印:在血液中寻找衰老的稳定特征
要研究衰老,最理想的方式莫过于跟踪同一个人,看他的身体如何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。然而,这样的纵向研究成本高昂且执行困难,因此过往许多研究只能依赖于在单个时间点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的“横断面快照”。这种方法虽然能提供线索,却难以捕捉到变化的动态过程和稳定性。
而这项研究的巧妙之处,首先就在于其研究设计。研究人员启动了名为“Sound Life Project”的项目,招募了两组健康的志愿者:一组是25-35岁的“年轻人组”(n=49),另一组是55-65岁的“年长者组”(n=47)。这个年龄段的选择极具深意,它恰好捕捉了从免疫功能巅峰到开始出现功能减退的“过渡时期”,而非已经处于衰老晚期的阶段。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,研究人员对这些志愿者进行了多达十次的血液采集,并在此期间为他们接种了两次季节性流感疫苗。
这种纵向设计,就如同为每个人的免疫系统拍摄了一部“纪录片”,而不是一张“单人照”。
研究人员首先将目光投向了血液中最容易检测的信使——血浆蛋白。利用高通量的Olink蛋白质组学技术,他们分析了循环系统中的数千种蛋白质。结果证实了衰老确实在我们的血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。有69种蛋白质的水平与年龄显著相关,其中65种在年长者组中升高,4种降低。这其中包括一些已知的衰老标志物,如CXCL17、WNT9A和GDF15。
然而,一个更为关键的发现是,那些通常与急性炎症风暴相关的“经典”炎症因子,如肿瘤坏死因子(TNF, Tumor Necrosis Factor)、白细胞介素-6(IL-6, Interleukin-6)或白细胞介素-1B(IL-1B, Interleukin-1B),在这两个年龄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。这有力地挑战了“炎症衰老”是这一阶段免疫变化主要驱动力的普遍观点。至少在65岁之前这个“前老年”阶段,系统性的慢性炎症似乎还不是故事的主角。
此外,这种与年龄相关的蛋白质特征非常稳定。当研究人员在一年后再次检测时,年长者组血液中的蛋白质谱与一年前高度相似。这表明,这些变化不是暂时的波动,而是已经固化下来的、代表机体状态的稳定特征。它们就像树木的年轮,一旦形成,便持久地记录下时间的流逝。
但蛋白质只是冰山一角。免疫系统的真正主角是细胞。这些蛋白质的变化,究竟是由哪些免疫细胞的“行为”改变所驱动的呢?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研究人员动用了目前最强大的工具之一:单细胞RNA测序。
T细胞的“内心独白”:一场深刻而持久的转录重编程
能够同时窃听你体内数百万个免疫细胞的“内心独白”,了解它们在想什么、做什么,这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。单细胞RNA测序(scRNA-seq)技术就让这成为了可能。
研究人员利用这项技术,对来自志愿者的超过1600万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(PBMCs,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)进行了深度剖析。他们借助自己开发的“人类免疫健康图谱”(Human Immune Health Atlas),精确地将这些细胞分为了71个不同的免疫亚群。
分析结果如同在黑暗中投下了一束聚光灯,瞬间照亮了舞台的中央——T细胞。
数据显示,在B细胞、自然杀伤细胞(NK cells, Natural Killer cells)、单核细胞(monocytes)等其他主要免疫细胞中,几乎观察不到与年龄相关的、显著的转录水平变化。它们的基因表达程序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年轻时的状态,波澜不惊。
然而,T细胞的世界却截然不同,一场深刻的“革命”正在其内部悄然发生。尤其是在分化早期的T细胞亚群中,这种变化最为剧烈。例如,“核心初始CD4+ T细胞”(Core naive CD4 T cells),也就是那些尚未经历过抗原“洗礼”的T细胞,在年长者组和年轻人组之间,竟然存在多达331个差异表达基因(DEGs,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)。紧随其后的是初始CD8+ T细胞(Core naive CD8 T cells, 182个DEGs)和中央记忆T细胞(TCM, Central Memory T cells)。
这个发现极具启发性。它表明免疫衰老并非一场“全面战争”,而是一场有针对性的“精确打击”,其主要目标就是T细胞。
更有趣的是,这种转录水平的剧变与细胞数量的增减并非完全同步。核心初始CD4+ T细胞虽然在基因表达上变化最大,但其在血液中的频率(数量占比)并没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显著变化。相比之下,核心初始CD8+ T细胞则同时表现出转录程序和频率的双重改变。这提示我们,免疫衰老的过程是多维度的,有时是细胞“变了心”(功能状态改变),有时是细胞“变了量”(数量改变),有时则是两者兼而有之。
为了更好地量化和追踪这种T细胞内部的“程序老化”,研究人员巧妙地开发了一个新的衡量指标,RNA年龄指数(RAM, RNA Age Metric)。这个指数是一个综合评分,它基于那些在年长者体内显著上调(或下调)的基因集合,来评估特定细胞亚群的“转录年龄”。
果不其然,在所有受年龄影响的T细胞亚群中,年长者组的RAM指数都显著高于年轻人组。这就像一个细胞内在的“年龄计”,清晰地显示出年长者T细胞的程序已经变得“更老”。而这项研究的纵向数据再次彰显了其威力:研究人员发现,这种高RAM的状态在长达两年的随访期内保持着惊人的稳定。年长者的T细胞在两年前就“老了”,两年后依然“老”得那么稳定。
这意味着,这种T细胞的转录重编程不是对短期环境刺激的反应,而是一种已经固化、进入稳态的、持久性的改变。它已经成为了年长者免疫系统的一个新“基线”(baseline)。
这个发现甚至超越了外周血。通过分析公开的组织样本数据库,研究人员发现,在人体的淋巴结,免疫应答的主战场中,T细胞同样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RAM指数。这表明T细胞的“程序老化”是一个系统性的现象。
那么,这场深刻而持久的T细胞重编程,是由什么驱动的呢?一个长期的“嫌疑犯”是慢性病毒感染,尤其是巨细胞病毒(CMV, Cytomegalovirus)。
“嫌疑犯”的辩护:CMV的角色被重新定义
巨细胞病毒(CMV)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疱疹病毒,在成年人中的感染率很高。一旦感染,它将终身潜伏在体内,并被免疫系统长期监视。许多研究认为,这种年复一年的“治安巡逻”会极大地消耗免疫资源,重塑免疫细胞的组成,是推动免疫衰老的重要外部因素。
那么,T细胞的这场“中年危机”,是否就是CMV在背后操纵的结果呢?
研究团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。他们比较了CMV阳性(CMV+)和CMV阴性(CMV-)个体之间的免疫图景。正如预期那样,CMV感染确实在免疫系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CMV+个体的外周血中,一些特定的、高度分化的效应T细胞(如KLRF1+/-GZMB+ CD8 TEM)和适应性NK细胞(adaptive NK cells)的比例显著增加。这证明免疫系统确实为了控制CMV而“定制”了一支强大的“特种部队”。
然而,当研究人员将他们的“探照灯”,RNA年龄指数(RAM),投向那些普遍受年龄影响的T细胞亚群(如初始T细胞和中央记忆T细胞)时,惊人的结果出现了:在CMV+和CMV-的个体之间,这些细胞的RAM指数没有任何差异。
这个发现堪称是对传统观点的一次“修正”。它清晰地表明,由年龄驱动的T细胞内在转录重编程,与由CMV感染驱动的免疫系统重塑,是两条截然不同且相互独立的路径。CMV像一个雕塑家,改变了免疫细胞的“外在形态”(细胞组成和频率);而年龄则像一个程序员,修改了T细胞的“内在代码”(转录程序)。两者都在塑造我们的免疫系统,但它们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范围并不相同。
简单来说,CMV并不能为T细胞的“程序老化”背锅。这场变革的根源,更可能源于细胞内在的、与生命历程同步的节律。
既然已经确定了T细胞是这场变革的核心,并且这场变革是稳定、持久且独立于CMV感染的,那么下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便是:这场T细胞的“中年危机”会带来什么后果?
涟漪效应:当T细胞的“偏航”导致B细胞的“困惑”
免疫系统是一个精密的协作网络,没有哪个细胞是孤立存在的。T细胞,尤其是CD4+辅助T细胞(Helper T cells),在免疫应答中扮演着“指挥官”的角色。它们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直接接触,来指导和帮助B细胞产生高质量的抗体。这个过程对于疫苗的成功至关重要。
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了流感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。他们发现,在应对大多数流感病毒株时,年长者组和年轻人组的抗体反应(通过血凝抑制试验HAI检测)差别并不大。然而,针对一个特定的、在疫苗中被反复使用了多年的病毒株,B/Phuket,年长者组的抗体反应显著弱于年轻人组,无论是在接种前的基础水平还是接种7天后的峰值水平。
这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:年长者的免疫系统并非不能应答,而是在应对那些“老熟人”抗原时,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制?
答案藏在B细胞的反应细节中。接种疫苗后,B细胞会被激活,分化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(plasma cells)和能够长期维持免疫记忆的记忆B细胞(memory B cells)。研究发现,年长者组的B细胞在激活和分化成浆细胞的能力上与年轻人并无太大差异。然而,它们的“产品质量”似乎出了问题。
B细胞在成熟过程中会进行一个关键操作,叫做“类别转换”(class-switching),即将产生的抗体从默认的IgM类型转换为功能更强大、更多样化的IgG、IgA等类型。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B细胞的转录组,发现年长者组的“CD27+效应B细胞”(CD27+ effector B cells)这个关键亚群,在疫苗接种7天后,其IgG基因的表达水平始终低于年轻人组。更具体地说,它们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表达出现了失衡,IGHG2(编码IgG2亚型)的表达相对高于IGHG1和IGHG3。
这种IgG亚型的“偏好性”改变,直接反映在了抗体产物上。检测B/Phuket特异性的抗体发现,年长者血液中的IgG2/IgG3比值显著升高。这意味着他们的B细胞在T细胞的“指导”下,更多地生产了IgG2,而不是通常在抗病毒反应中起主导作用的IgG1和IgG3。
B细胞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?因为它们的“指挥官”,CD4+ T细胞,的指令变了。
研究人员发现,随着年龄的增长,年长者组的CD4+中央记忆T细胞(CD4 TCM)内部发生了一种显著的“极化”,向Th2(T helper 2)状态的偏移。
在经典的免疫学理论中,CD4+ T细胞可以根据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类型分为不同亚群。Th1细胞主要分泌IFN-γ,促进细胞免疫,对抗病毒和胞内菌;而Th2细胞主要分泌IL-4、IL-5和IL-13,驱动体液免疫,对抗寄生虫,但也与过敏反应相关。Th1和Th2之间的平衡对于健康的免疫反应至关重要。
这项研究的数据显示,年长者CD4 TCM细胞的转录程序,表现出强烈的Th2特征。驱动Th2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GATA3的活性在年长者细胞中显著增强,而驱动Th1的转录因子TBX21(T-bet)则没有变化。这一发现在功能层面得到了证实:当从血液中分离出T细胞并进行体外刺激时,来自年长者的T细胞产生了显著更多的IL-4。
IL-4正是B细胞类别转换的关键调控信号之一。在IL-4存在的环境下,B细胞会被诱导,更多地向产生IgG2(在某些情况下是IgG4和IgE)的方向分化。
至此,所有的线索终于汇集到了一起,形成了一条清晰的逻辑链:
1. 根本原因:随着年龄增长,T细胞(尤其是CD4+记忆T细胞)经历了一场稳定、持久的转录重编程。
2. 核心机制:这场重编程导致T细胞的功能状态向Th2偏移,GATA3活性增强,IL-4分泌增多。
3. 直接后果:在疫苗接种等需要T-B细胞协作的场景下,这种Th2偏斜的微环境,错误地引导了B细胞的类别转换,使其更多地产生IgG2而非更有效的IgG1/IgG3。
4. 最终表现:针对某些特定抗原(如B/Phuket)的抗体功能下降,疫苗保护力减弱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研究人员发现,个体CD4 TCM细胞的RAM指数(代表其转录“老化”程度),与B/Phuket特异性IgG2/IgG3的比值,以及自发的IL-4分泌水平,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。这为上述逻辑链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。
这个模型不仅完美解释了疫苗反应减弱的现象,还为我们理解免疫衰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。
一个关于适应、失衡与疾病风险的新模型
这项研究最深刻的贡献,在于它描绘了一个非线性的、阶段性的免疫衰老模型。
在进入65岁之前,免疫系统并未表现出全面的功能衰退或严重的系统性炎症。相反,它经历了一场以T细胞为核心的、深刻的“程序重塑”。这种向Th2状态的稳定偏移,可能并非完全是“错误”。在生命长河的某个阶段,它或许是一种适应性策略。但在现代社会,面对季节性流感疫苗这类需要精准Th1型辅助的重复性抗原刺激,这种“策略”就显得“过时”和“失调”了,最终导致了功能受损。
这就像一辆为了在崎岖山路行驶而调校了悬挂和轮胎的越野车,虽然在山地表现优异,但一旦开上平坦的高速公路,它的燃油经济性和高速稳定性就会大打折扣。年长者的T细胞,就是这样一辆被“重新调校”过的车。
这个模型也为理解年龄相关的自身免疫疾病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。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风险也呈现非线性的特征,在50岁左右达到一个高峰。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解释:T细胞的程序重塑和功能失衡,可能不仅会削弱对外来病原体的防御,还可能破坏对自身组织的“免疫耐受”(immune tolerance),增加自身免疫的风险。
为了验证这一想法,研究人员分析了另一个特殊人群的队列数据,一群尚未发病但具有类风湿关节炎(RA, Rheumatoid Arthritis)高风险的年轻人(20-40岁)。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年龄相关的自身免疫病。惊人的是,他们发现,与同龄的健康对照组相比,这些高风险个体的CD4 TCM细胞,其RNA年龄指数(RAM)已经显著升高。
这个发现极具临床潜力。它意味着T细胞的转录“老化”,可能不仅仅是生理年龄的标志,更可能是“免疫年龄”的指示器,甚至可以作为某些年龄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。
总而言之,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,引领我们走出了对免疫衰老“线性衰退”的传统认知。它告诉我们,免疫系统的老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功能丧失过程,而是一个动态的、非线性的重编程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T细胞扮演了核心角色,其稳定而持久的转录程序改变,通过影响T-B细胞的精密协作,最终导致了在特定场景下的功能失调。
这项工作不仅为开发更适合老年人的疫苗策略(例如,通过佐剂调整免疫应答的类型)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,也为我们监测、甚至干预免疫衰老进程,预防年龄相关疾病,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。
我们与时间的关系,在每一个细胞的每一次转录中被书写。而现在,借助多组学的强大力量,我们终于开始能够阅读并理解这段用分子语言写成的、关于生命、衰老与适应的壮丽史诗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至少我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,去探索如何让我们的免疫系统,更健康、更优雅地老去。
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“来源:生物谷”或“来源:bioon”的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资料,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。非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,须注明“来源:生物谷”。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,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。